倒闭!倒闭!曾经的年轻人“聚会圣地”,如今为何无人问津了?
还记得那个KTV预约一包难求的年代吗?
时过境迁曾经热闹非凡的KTV包间如今却门可罗雀。
数据显示短短7年内,超6万家KTV门店相继倒闭。
这个曾陪伴几代人欢歌笑语的"年轻人聚会圣地"正在悄然离场。
在这个娱乐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,KTV行业的衰落不禁让人唏嘘:是时代抛弃了KTV,还是KTV跟不上时代的步伐?
说起KTV的辉煌时代,就不得不提上世纪90年代那股从日本刮来的"卡拉OK"风潮。
那时的"卡拉OK",就像现在的抖音一样火遍大街小巷。
最早是从霓虹闪烁的日本漂洋过海,经过台湾和香港的"中转",才姗姗来迟地走进了内地人民的视野。
在那个磁带和唱片机还是主流的年代,能自己拿着麦克风唱歌简直是最新潮的玩法。
展开全文
90年代中期广州和深圳这两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第一个尝到了这波"甜头"。
记得那时候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"走街串巷"的卖唱艺人,他们扛着音响、抱着一堆磁带,走到哪儿唱到哪儿,引得路人纷纷驻足。
渐渐地随着港台流行音乐的大举入侵,"卡拉OK"摇身一变,进化成了我们熟悉的KTV模式。
从露天走向室内,从大厅变成包间,KTV的形态开始走向精致化、私密化。
量贩式KTV的出现,可以说是给当时娱乐圈来了个大地震。
便宜的价格、自由的氛围,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专属的欢唱空间,这不就是年轻人的天堂吗?
与此同时针对商务人士的高端KTV也应运而生,成为了谈生意、建人脉的重要场所。
进入21世纪KTV门店们开始玩起了"创新"。
声控的彩灯、互动的游戏机、点歌的触摸屏,各种高科技设备纷纷入驻。
KTV包间俨然成了年轻人的"第二个家",朋友聚会、生日派对、毕业欢送,哪次不是以K歌开始,以K歌结束?
虽说设备一直在升级,但最打动人心的,永远是那份纯粹的娱乐氛围和共同创造的欢乐记忆。
人均二三十块钱,一群朋友能嗨上大半天,这在当时绝对是"性价比之王"的存在。
然而曾经的"性价比之王",在智能手机时代遭遇了"滑铁卢"。
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娱乐方式就像开了挂一样,各种新玩法层出不穷。
以前要去KTV才能体验的欢唱,现在掏出手机打开K歌软件就能来一曲。
不得不说这些在线K歌软件简直是"太会了":音效好、滤镜美,还能一键修音。
躺在床上就能开演唱会,谁还愿意大老远跑出去唱歌?
更别提那些人气爆棚的直播间,主播带着万千观众在线合唱,热闹程度简直堪比跨年晚会。
而现在的年轻人,娱乐方式可以说是"有得是花样"。
今天组局玩剧本杀,明天约上三五好友去密室逃脱。
后天还要去新开的密室剧本店打卡,体验沉浸式剧情。
各种新潮玩法就像开了外挂一样,让传统KTV显得"不太行"了。
你说KTV能给年轻人带来什么?无非就是唱唱歌、喝喝饮料。
但剧本杀可以过把侦探瘾,密室逃脱能感受惊险刺激。
这些新兴娱乐方式不仅能带来快乐,还能锻炼思维简直就是"一举两得"。
更别提现在的年轻人都是"效率党",光是唱歌已经满足不了他们"一次性社交"的需求了。
他们追求的是"沉浸式体验",是能让人记忆深刻的社交场景。
在这场娱乐方式的革命中,KTV就像是那个"穿着复古打扮"的大叔,和周围的新潮玩法显得格格不入。
就在KTV还在苦苦应对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行业雪上加霜。
三年疫情期间KTV行业可以说是"在线挨打"。
封控、停业、限流,这些词成了KTV老板们最不愿提起的噩梦。
一个包间要消毒好几遍,却还是没人敢来唱歌。
有的店面苦苦支撑了几个月,最后还是顶不住高额房租,只能含泪转让。
疫情期间光是广州、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,就有数千家KTV门店永远地关上了门。
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,反腐风暴的来袭,简直就是给KTV行业当头一棒。
那些曾经包场消费的政商大佬们,现在连靠近KTV都觉得心惊胆战。
高消费、高档KTV,一夜之间从"香饽饽"变成了"烫手山芋"。
更要命的是版权费用像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。
以前随便就能放的歌,现在要花大价钱买版权。
有的KTV为了省钱,只能删减歌库结果可选的歌曲越来越少。
消费者花同样的钱,却唱不到想唱的歌,这不是把人往外推吗?
别以为这就完了,KTV的消费模式也开始"翻车"。
动辄上百的包厢费就不说了,饮料零食的价格更是离谱到让人咋舌。
一瓶矿泉水卖到二三十,一包薯片要价五六十,这不是在抢钱吗?
更气人的是还不让自带零食,非要你买他们的"天价小吃"。
这么一算账三五好友聚一次KTV,人均消费轻轻松松就上百。
在这个物价敏感的时代,谁还愿意为了唱几首歌花这么多钱?
难怪短短七年时间,六万多家KTV门店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。
每家倒闭的KTV背后,都是一个满是无奈的创业故事。
面对这样惨淡的经营现状,难道KTV行业就真的无药可救了吗?
其实不然关键在于KTV人能否读懂时代的脉搏。
传统的卡座、话筒、点歌台这一套,在新时代显然已经不够看了。
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的是"一站式"体验,KTV也该学会"破圈"了。
比如可以把KTV和密室、剧本、桌游等元素结合起来,打造沉浸式娱乐综合体。
想唱歌的时候就K歌,想玩游戏就玩游戏,还能顺便来场剧本杀,岂不美哉?
再比如可以引入一些"元宇宙"概念,用VR、AR技术打造虚拟演唱会场景。
让唱歌的人仿佛置身演唱会现场,这不就是年轻人爱追的"沉浸感"吗?
至于那些让人诟病的价格问题,其实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。
完全可以借鉴健身房的会员制,推出包月、包季的欢唱套餐。
或者跟外卖平台合作,让消费者能买到实惠的零食饮料。
说到底KTV行业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"自我革命"。
与其抱着老思维死撑,不如敞开胸怀拥抱变化。
毕竟在这个"万物皆可快乐"的时代,只要玩法新颖就不愁没有受众。
就像那些成功转型的老字号一样,传统不是守出来的,而是改出来的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,KTV或许真的需要来一场彻彻底底的"脱胎换骨"。
改变或许是一个行业重获新生的唯一出路。
这场战役的结局如何,就看KTV人是否能抓住机遇,跟上时代的节奏了。
来源:时光漫谈社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
评论